中國人是否有機會登上國際空間站呢?在昨天進行的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各國航天局圓桌會議上,美國航天局官員在回答提問時表示,這一問題將在今年9月份,美國航天局局長格里芬訪華時與中國進行具體的交流。
“在嫦娥工程的后續(xù)計劃中,航天器還有‘落和回’兩個階段,在這兩個階段我國將采取更加開放的姿態(tài),來尋找國際合作的機會,”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空間科學領域是國際航天合作的重要領域,既有利于技術交流也有利于項目開發(fā),“嫦娥一號”衛(wèi)星目前已經進入正樣研制階段,一期工程已經基本完成,并不需要進行國際合作。
對于國際空間站的合作,孫來燕指出,在技術上合作上并不存在問題,但要考慮到政治決策的問題。對此,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、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徐榮欄教授也持相同的觀點,他還補充指出,經費也是制約空間科學合作的一個重要問題。
昨天的圓桌會議以“探索新時代建立國際科學合作的通道和框架”為主題,共有來自美國、俄羅斯、歐盟、中國、日本等11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航天局官員出席,他們分別就各自在今后10到20年之內的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如何通過COSPAR組織展開合作進行了闡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