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太陽風從日冕流向行星際的過程中,太陽風會由磁能主導轉(zhuǎn)變?yōu)橛蓜幽苤鲗В憩F(xiàn)為其速度超過當?shù)氐陌柗也ㄋ俣?。阿爾芬表面是太陽風由亞阿爾芬速度轉(zhuǎn)變?yōu)槌柗宜俣鹊姆纸缑?,也是日冕與行星際空間的分界面。亞阿爾芬速太陽風和超阿爾芬速太陽風應具有不同的性質(zhì)。同時,日冕加熱與太陽風加速被認為主要發(fā)生在阿爾芬表面以下。因此,對亞阿爾芬速太陽風性質(zhì)的研究和對阿爾芬表面的位置的推斷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。
Parker Solar Probe(PSP)衛(wèi)星自2021年4月首次觀測到亞阿爾芬速的太陽風以來,又多次進入阿爾芬表面以下區(qū)域,獲得了亞阿爾芬速區(qū)域等離子體及磁場等信息。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(以下簡稱“空間中心”)太陽活動與空間天氣重點實驗室劉潁研究員課題組從已有的PSP觀測中,鑒定出所有的、穩(wěn)定的亞阿爾芬速太陽風區(qū)間,將其起源和性質(zhì)與同期的超阿爾芬速太陽風進行了對比研究。表1給出了亞阿爾芬速區(qū)間以及它們相關的物理參數(shù)。
表1:PSP在第8軌到14軌觀測到的亞阿爾芬速區(qū)間及其特征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目前觀測到的穩(wěn)定的亞阿爾芬速太陽風區(qū)間具有共同特征,包括較低的速度、低密度、減弱的磁力線回轉(zhuǎn)(Switchback)、以及增大的阿爾芬半徑等(見表1)。通過對這些亞阿爾芬速流進行溯源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它們在太陽上的源區(qū)往往位于冕洞邊界、或者狹窄的/面積小的開放磁力線快速發(fā)散的區(qū)域。這些性質(zhì)和起源符合劉潁研究員等人(2023)提出的低馬赫數(shù)邊界層(LMBL)概念。在LMBL中,太陽風阿爾芬馬赫數(shù)降低。隨著PSP靠近太陽,LMBL的馬赫數(shù)率先降低到1以下,形成了觀測到的亞阿爾芬速太陽風流。
研究團隊進一步揭示年輕太陽風的結構組成。圖1展示的是原始階段的超阿爾芬速太陽風和亞阿爾芬速太陽風的速度-密度分布情況。對于超阿爾芬速太陽風,可以看到分為兩個部分。其中一部分速度較高、密度較低,推測來源于冕洞內(nèi)部的開放磁力線區(qū)域;另一部分速度較低、密度較高,來自于冕流等磁力線閉合區(qū)域。對于亞阿爾芬速太陽風(同時也是LMBL),可以看到其速度較低、密度也較低,這一特點可以由其起源于快速發(fā)散的開放磁力線來解釋。這一結果表明原始階段的太陽風由三種成分構成,即來自冕洞內(nèi)部的低密度快太陽風、來自冕流的高密度慢太陽風、來自冕洞邊界的低密度慢太陽風(即劉潁等人定義的LMBL)。
圖1:原始階段太陽風的速度-密度分布。
圖2:左,阿爾芬半徑在黃道面的分布。右,阿爾芬半徑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數(shù)。
研究團隊改進了劉潁等人提出的計算阿爾芬半徑的方法,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阿爾芬半徑的分布情況(圖2)。阿爾芬半徑在黃道面的分布結果表明,太陽風阿爾芬過渡區(qū)的形態(tài)符合“崎嶇”的表面(“rugged”surface)。超阿爾芬速太陽風的阿爾芬半徑集中在12個太陽半徑左右,而亞阿爾芬速太陽風的阿爾芬半徑主要分布于15 – 25個太陽半徑。也就是說,PSP目前主要在阿爾芬半徑增大的區(qū)域觀測到亞阿爾芬速太陽風,而不是在典型的阿爾芬半徑的距離,即目前PSP對亞阿爾芬速太陽風的觀測主要集中在LMBL。未來隨著其高度進一步下降,PSP可能觀測到更多不同類型的亞阿爾芬速太陽風,特別是來自冕洞內(nèi)部的亞阿爾芬速太陽風。
論文發(fā)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,第一作者為空間中心研究生焦怡明,通訊作者為劉潁研究員。該研究揭示了目前亞阿爾芬速太陽風的普遍特性,并給出了原始太陽風的構成、以及阿爾芬半徑的分布情況,對于理解年輕太陽風特性及其起源和加速、阿爾芬表面的形態(tài)具有重要意義。
Citation: Yiming Jiao, Ying D. Liu*, Hao Ran, and Wenshuai Cheng, Properties of Steady Sub-Alfv nic Solar Wind in Comparison with Super-Alfv nic Wind from Parker Solar Probe Measurements, 2024,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, 960, 42
(https://iopscience.iop.org/article/10.3847/1538-4357/ad0dfe)
?。ü└澹禾鞖馐遥?